【罷免前夕假訊息】「識假」變武器:分析「17歲少女林雅琴」AI影片抹黑手法
記者:馬麗昕、陳慧敏
從去年開始,YouTube出現大量AI頻道宣傳「讚美台灣」論述。這些AI YouTuber化身居住在日本、韓國的中國人,大力稱讚台灣進步、批評中國,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,創造大量虛假事件影片,被台灣主流媒體引用,擴散AI假訊息傳播。雖然背後行動者尚待釐清,但這類AI影片現出新的資訊操作跡象。
特別是在台灣社會歷經大罷免運動期間,部分AI影片被中國官方媒體與親中社群帳號引用與操作,轉化為攻擊台灣內部社會與特定團體的宣傳工具。從「17歲台灣少女林雅琴拒稱中國台灣」的假訊息傳播鏈中,可以看到假影片在經過PTT搬運、台灣媒體擴散的過程中,逐漸翻轉輿論風向,最後被中國官媒引用的傳播脈絡。
「17歲台灣少女林雅琴」假訊息傳播鏈有3個關鍵發現:
多個YouTube頻道重複散播AI虛構影片
「17歲少女林雅琴」假影片從今年6月中後開始出現於至少4個AI YouTube頻道、6支類似劇本的不同影片。透過AI自動生成影片、配音與圖片,使得同一虛假文本能夠在短時間於多個頻道重複發布,此案例中充分展現AI製作成本低廉、快速大量生產的特性。
PTT搬運與媒體引用形成擴音效果
關鍵擴散節點出現在7月2日PTT八卦版,將其中一支「林雅琴」AI影片搬運至論壇社群,並將討論與輿論風向帶往訕笑青鳥、青鳥相信等。隨後多家主流媒體引用PTT內容報導,使原本局限於AI頻道的假訊息,正式進入大眾視野並擴大影響力。顯示網路訊息運用PTT路徑來吸引新聞報導跟隨仍是有效的路徑。
中國官媒反收割利用 抹黑台灣特定團體
此假訊息案例最為成功的是,AI假訊息在台灣媒體擴散後,迅速被中國官方媒體帳號引用,翻轉為攻擊青鳥、罷團等台灣內部團體的宣傳素材。這顯示出假訊息的操弄重點不在於內容真假,而是假借「識破假訊息」的技倆,來抹黑攻擊特定政治團體。
從AI假影片到攻擊台灣內部的翻轉敘事
「17歲台灣少女林雅琴在國際競賽中得獎,卻被主辦單位要求表明來自中國台灣,少女拒絕領獎...」,煽情的劇情,觸動了台灣社會對國際處境的敏感神經,影片下方留言也充斥著看似在「讚美林雅琴」的聲音。
然而,這其實是一則不存在的虛假事件,自今年6月底起,開始大量出現在多個YouTube的AI頻道中。儘管這些頻道多已註明為「AI虛構內容」,但「AI製作」本身即是資訊操作與攻擊手段的一部分。
從傳播鏈分析來看,關鍵擴散點出現在7月2日,當日PTT八卦版轉貼其中一支YouTube影片,並聲稱該連結來自「青鳥長輩群組」,更在貼文中諷刺留言中讚美林雅琴的網友是「腦殘愛國青腦嗎?」藉此營造出「網友被AI騙了、煽動了愛國情緒」的印象。
緊接著,7月3日多家台灣媒體延續該篇PTT貼文的角度,報導「AI林雅琴影片」在社群平台上的傳播現象,塑造出一種「網友集體翻車」的輿論氛圍。
媒體引用PTT內容並非新手法,同時間報導也並不能推論具有特定意圖。但媒體的報導確實加速了此虛假影片的擴散,使其在大眾視野中迅速發酵,成為資訊操作的關鍵節點之一。
此傳播鏈最值得注意的是,此後可以觀察到,「少女林雅琴」的AI影片事件,被環球時報微博帳號、香港親中媒體臉書帳號、特定社群帳號進一步操作與包裝,指稱這是「罷團、青鳥編造的假敘事」,成功翻轉傳播脈絡,讓虛假內容的散播反而變成攻擊台灣社會的手法。
「17歲少女林雅琴」的影片雖為AI虛構,但這類「假訊息」的操作手法並非單純依賴內容真假來對台灣社會發動攻擊,而是讓「識破假訊息」本身成為操弄的工具。透過資訊節點的傳播設計,最終目的是在於混淆大眾對真實與虛假的判斷,擾亂整體社會認知。
以下我們將分析每個傳播點,試圖釐清這段傳播鏈中每一個關鍵節點的運作方式與意圖。
源起:源自YouTube的AI虛假頻道
根據溯源分析,「17歲少女林雅琴國際得獎」假敘事出現在至少4個AI頻道,6個同文本主題但不同支的影片,部分已下架,部份AI頻道甚至重複出現多次類似劇本的影片。
目前最早可溯源的是YouTube頻道「守護臺灣」6/28發布的影片,不過其影片文字版本內容略有不同,該版本為「19歲的台灣女孩林㴓君(Iris Lin)」。
之後另一個YouTube頻道「異境瞳語」6/30也發布影片,其標題繁體、簡體拼湊「17歲少女被迫說自己來自“中國台灣省”,否則就無法獲得獎項?她的回應震碎全場沉默!宁愿选择放下奖杯!全球媒体沸腾!」。被搬運至PTT、臉書等社群平台,引起討論,不過目前該支影片已下架。
其他製作AI內容的YouTube頻道「意識覺醒」(6/30、7/5分別發布不同支影片)、「曉宇Talk」,都發布劇本相似的影片,配圖皆是用AI生成,雖然配音口白文字略有不同,但都是在講述同一個台灣少女句領獎的假事件。
之後,事實查核組織「Mygopen」在7/6發布查核報告,但仍能看到林雅琴影片仍出現在上述AI頻道。儘管「異境瞳語」6/30發布的影片已下架,但同頻道在7/8仍發布林雅琴事件的另外一支假影片,且在字幕中混用「李雅琴/林雅琴」,顯示出AI粗糙的製作痕跡。
截至目前,仍無法證明此類YouTube頻道源頭,也尚難以斷定是否由同個來源共同製作。從製作手法來看,現代AI內容製作成本低廉,且具備快速大量生產的特性,在此次「17歲少女林雅琴」假訊息案例中已經充分展現。透過AI自動生成影片、配音與圖片,也使得同一虛假文本能夠短時間內在多個頻道重複發布,形成更具規模與擴散力的資訊操作模式。
擴散:PTT搬運到大眾媒體的擴音效果
原生於AI頻道的虛假影片進入大眾傳播的關鍵點是PTT的搬運。7/2,PTT網友在八卦版貼文稱「[問卦] 17歲少女被迫說自己來自“中國台灣省”」。
貼文稱「青鳥長輩貼的連結 宣揚大成宮」、「還來發現本影片內容註解就有寫是原創虛構故事 靠杯那這些讚嘆的都是腦殘愛國青腦嗎? 」、「這個國家到底怎麼了?! 到底是19歲要投共的雜草比較真 還是17歲少女林雅琴」。該文下方留言也大量出現青鳥
該篇八卦貼文成功引起媒體的引用,至少有5家網路、電視媒體延續PTT的輿論風向。將網友「誤信」林雅琴的虛構故事當作新聞事件報導 並呈現特定網友的評論如,呈現挺台網友「翻車」的效果。
透過PTT成為新聞報導的路徑,在台灣的資訊生態系中,是向來是傳言的低成本且最有傳播效率的路徑之一。從早期的關西機場事件,到元首外訪、中國軍演期間的惡意假訊息、內政爭議議題,都能見到帶風向的貼文。
在這個案例中,可以清楚看到傳言如何從PTT貼文,透過網路媒體改寫而轉為新聞報導,同時也數位媒體甚至把AI影片直接採用成為新聞影片再播放。
收割利用:中官媒翻轉敘事 控「青鳥、罷團編造AI假敘事」
從PTT貼文到媒體新聞擴散,「少女林雅琴假影片」在台灣資訊生態成為「愛台派翻車」的風向。甚至可以觀察到,中國媒體引用台灣媒體的新聞,收割影片的傳播效應,藉此訕笑台灣內部社會特定對象如青鳥、罷團。
《環球時報》微博帳號7月3日引用台灣某新聞媒體報導,稱「#台少女拒当中国人视频成智商鉴定器#」,並點名「不少綠營人士相信為真」;同天香港媒體中華微視旗下的臉書帳號「兩岸頭條」也指出「林雅琴『拒說來自中國短片』爆紅遭青鳥狂讚」、「影片是原創虛構故事...仍有許多青鳥及台灣網友信以為真。」成功轉向抹黑青鳥、霸團的宣傳素材。
除了中國相關媒體,可看見台灣美妝直播主7月7日發布影片將林雅琴假影片稱作是「民進黨青鳥用AI編造故事以假亂真 」;7月10日臉書自稱是台灣律師的臉書帳號「律師辣個男人」稱「AI造假影片大翻車、綠營跟風自嗨秀下限。」
該粉專自稱是台灣律師,不過居住地填寫香港,且並未提供任何可查證的資訊,僅有13位好朋友。多篇貼文會以「律師觀點」、「律師看台海」發布反罷免貼文,且多篇貼文會夾雜簡體字。
「17歲少女林雅琴」這起AI假訊息事件,不只是單純的虛構故事擴散,更呈現出一條由AI頻道、PTT輿論、媒體報導,到特定帳號翻轉敘事的完整傳播鏈,且能清楚看到在傳播鏈的最後由中國媒體翻轉敘事,以此攻擊台灣特定團體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此個案中,可見AI工具被運用在產製與傳播AI影片,透過PTT→新聞媒體→社群平台的既有路徑模式來發動傳播。此外,此傳播鏈的關鍵是大量台灣媒體的引用報導,反而推播了敘事的翻轉,成為中國官媒可以利用的素材。這顯示媒體的「守門角色」非常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