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日,很榮幸受邀請到新楊平社大參加媒體素養師資培訓工作坊。
新楊平社大是公民新聞的傳奇,在 大暴龍 老師帶領下,帶領出一批熱情的公民記者,而社大啟動媒體素養計畫之後,大暴龍老師支援師資培訓,也培養出媒體素養融入式教學的師資,有手工皂、瑜珈、英文等不同授課老師,都在班級實施媒體素養的教學。
這個計畫邁入第四年,一路走來有前進,也有辛苦,新楊平社大和大暴龍老師思索的是,怎麼繼續擴大能量,讓有經驗的老師堅持走下去,而讓新進的老師跨進來。
新楊平社大於是舉辦昨天的工作坊,早上由我去分享「媒體識讀」是什麼,下午則是資深老師分組幫新手老師加持灌頂。新楊平社大校長唐春榮更是從早到晚全程參與,他對這個計畫也滿懷理念和想法。
全促會與社大的媒體識讀摸索與實踐
全促會和社大從2020年在胡元輝老師引介之下實施一個先導計劃,隨後在2021年Google.org贊助、TFC主持的「媒體素養計畫」開始之後,就成為這個計畫夥伴。全促會也在取得資源之下,開始實施「媒體素養」計畫。
全促會和社大在上面的公民力量中,其實展現出完全不同的能量、影響力和意義。
首先,在運動的實踐上,從全促會和地方社大一步一腳印的實踐、反思、再前進,我或從旁參與,並且一路觀察多年,深深受到感動。這真的是台灣認真又扎實的公民力量。全促會到地方社大推動此計畫時,都不是要「曇花一現」,也不是想拿到補助為目標,從全促會、社大校長到老師原本就深感自己的理念和任務是培養公民,扎根社區關注社區公共議題,如今,就是透過媒體素養的實踐,把「公民」延伸到「數位公民」,他們思索的是如何把媒體識讀帶入社大、捲動與擴散到不同老師身上,讓它成為社大實踐。
其次,相較於台灣在「媒體識讀」的各種實踐,有志工上街去路訪型、有網民串連型、也有組織是受邀出動演講型,這些媒體識讀的關係,多半是「一面之緣」、萍水相逢的緣分,但深耕於社區的社大,師生培養出深厚情誼與緊密關係,它發展的是一種要討論公共話題的「信任圈」(trust circle)。
同時,社大原本分享的就是「草根知識」,它不同於學院知識,師資都是來自百工百業的達人。百工百業的智慧,並不同於學術學院的語言,社大老師是非常接地氣,能夠跟學員緊密互動的一群老師。
走過過去三年的計畫,全促會和社大有很多關鍵而緊要的摸索、嘗試、實驗,也有非常珍貴的累積。
想一想,去社大的瑜珈課、金工課、手工皂課、中草藥課、電影課、國標舞、薩克斯風等課程,老師都會在課程中,適時引導大家討論“媒體識讀”,是多難又多酷的事!這背後除了老師要自己學習媒體素養,還必須懂得怎麼設計課程,學員接收到之後,萬一學員爭辯起來,退課、炸群都可能發生,這是多難與多珍貴的實驗~
在我的想法中,全促會和社大可以發展出不同於大學教授和傳統媒體識讀機構的「媒體素養」作法,發展出全促會和社大獨有的媒體素養!
新楊平社大的突破與下一步
新楊平社大由於有公民新聞為底的支援,過去三年來已累積一批媒體素養師資。昨天下午在分組討論裡,資深老師帶著新手老師,直接給備課點子、引導教案和技巧、說明可以怎麼教,大家熱烈地討論起來,期望能捲動更多老師跨越門檻,參加這個計畫。
從資深老師的分享、協助中,感受到滿滿熱情,這群老師的經驗和能量,非常珍貴。
新楊平社大在第四年的實踐,企圖捲動更多老師加入,當然也有老師無以為繼而流失。我想,實踐中遭遇的難,且尚未有沒有答案的,恰好就是實踐的珍貴之處。如何要在難裡面突破才是組織者的思維,而昨天的工作坊就是在思索怎麼尋求突破、擴大與前進。
此外,對於我提到的「信任圈」,大暴龍老師給了我很好的提醒,他認為「信任圈」具體在社大操作一個是老師怎麼在課堂帶動討論,另一個就是班級的賴群,賴群都會有很多傳言與討論,老師又怎麼引導學員,當中,規避政治討論是部分老師採取的作法,但社大的理念是更希望民眾關注公共事務與政治。在社大的媒體素養實踐中,這是一個值得老師之間好好討論和探究的問題,我在昨天的簡報放入讓老師討論,而我也暫時沒有答案。
謝謝新楊平社大校長唐春榮、主任筱嵐和大暴龍老師的邀請,也謝謝芊嬅的同行。